華興智能紡云中心
中國山東網6月30日訊 (記者 馬文文)有人說,紡織是傳統產業注定要淪落。而在山東省寧陽縣一家有30多年歷史的紡織企業,研發的純殼聚糖纖維應用于“天宮一號”和“神州八號”并獲得多國專利,還改造形成了國內首條智能化紡紗生產線系統,企業先后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、中國航天事業合作伙伴、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。
“開啟生物醫衛紡織品的藍色之路。”企業掌舵者董事長胡廣敏這樣說。十年間,他帶領華興集團實現了由純棉紡——戰略性新興產業——醫衛大健康產業的跨越,他本人也榮獲國家科技創新創業人才、全國紡織科技創新創業人才、“紡織之光”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榮譽。
跳出紡織做紡織 六年完成三級跳
“不與糧棉爭土地,不與石油爭資源”。在華興集團海斯摩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技館入口處,企業研發理念顯得格外耀眼。
“對于企業家來講有句時髦話,‘轉型怕轉死,不轉型等死’,我們考察過竹纖維、大豆蛋白纖維,最終選擇了海斯摩爾。”胡廣敏說,2007年對于紡織行業來說是特別難熬的一年,面對勞動力緊缺、行業同質化等問題,集團一直在謀求轉型升級之路,挑選新紡織原料。
轉型的課題很快被推上議事議程,棉紡屬于材料中間環節,向上受棉花制約大,向下染整、制衣環節頗多。“許多老紡織企業轉向下游做服裝品牌,有做成功的,但他們轉型早,而且還在經歷著競爭。”此時胡廣敏心中已經醞釀“跳出紡織做紡織”的規劃了,從挖人才到各地考察學習,最終鎖定以海洋生物質為基礎的新材料領域。
在科技館模擬車間,記者看到了用透明罐裝起來的蝦蟹殼。“這些都是殼聚糖纖維的原料。”胡廣敏說,殼聚糖研究在國際上已有200年歷史,被稱為人體生命“第六要素”,但提取原料是深海鱈蟹殼,工藝特別復雜,國內乃至國際都難以將其產業化。
“我們用了五年時間研究從普通蝦蟹殼里提取殼聚糖,并試著研發生產線。”總工程師周家村說,2007年他被胡廣敏“挖來”進行殼聚糖提取的研究,并注冊公司“海斯摩爾”。從百孔、萬孔噴絲板到十萬孔,每一根纖維都包含著團隊巨大的付出。溶解紡絲液、噴絲、微波干燥……如此全自動化、2000噸產量的生產線僅僅需要40多人,卻申請國際、國內專利120余項。
“我們設計了水刺、針刺、熱風三條非織造布生產線,填補了國內外空白。”周家村說,幾年間公司參與起草了殼聚糖纖維混紡針織、GB/T醫用殼聚糖纖維等六項國家標準,殼聚糖纖維的概念也愈發響亮。
從棉紡到新材料,再到整個產業應用,海斯摩爾用6年時間完成了這三級跳。目前公司與海嘉銘、日本豐田、德國利達等70余家企業建立生產合作,與英國Medtrade、臺灣明基、安莉芳等120余家企業建立產品開發合作,涉及航天軍需、家用紡織、衛生用品等多個行業。
傳統紡紗智能改造 新老業務共生共贏
年產紡紗6000噸、占地10萬平米的紡織車間,過去需要紡紗工500多名,如今只需75人。在華興集團的生物新材料智能紡車間,記者見到了這條國內首條智能化紡紗生產線系統。
“我們不僅要做強海斯摩爾纖維,還要開啟產品及合作模式的創新,使公司從‘科技創新’到‘互聯網+智能制造’的全新模式,傳統產業與現代新興產業互相支持,新老業務共生共贏。”胡廣敏說,傳統紡紗工藝流程工序多,并且各工序之間都是斷開的,這為實現自動化、連續化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困難。從2015年開始,公司決定對傳統紡紗進行智能化改造,構建智能工廠,選用了先進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設備,包括從前至后的輸送線、檢測設備、機械手、AGV搬送車等,并且要求設備供應商開放數據,利用各種連接裝置及自動運輸裝置,將生產線全部進行連接。
“大部分紡織企業都曾在某個生產環節引進先進設備,而我們是全線引進并改進,實現了生產工藝特色智能化系統自主開發。”智能紡科技項目總經理趙鳴說,生產線全程采用智能數控和傳感技術,重點應用了特呂茨勒的T-Data系統、細紗品特單錠檢測系統等,實現了工藝參數的在線監測和集中控制。工人可在監控室實時監控并聯網調度,各工序之間運輸軌道聯接,幾乎無人操作,達到了國際的“熄燈生產,織造不斷頭”狀態。
智能制造、物聯網+、大數據以及云計算,這些名詞不是偶然,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。“現在可以通過原料指標快速預算出產品質量水平,可以精準調整原料配比,降低原料成本。”胡廣敏說,目前智能紡科技項目處于初步運行階段,今后將進一步優化管控一體化系統,建立起各因素之間的關聯,形成縱橫交織的管理網絡。發展模式不斷得到外部認可,目前中船重工投資2.4億元幫助集團進行傳統紡紗智能化改造,世和基金投資2億元用于醫用生物質新材料及制品產業化項目建設。
建寶塔型梯隊 打造全產業鏈
“每一步轉型都是一次發展理念的更新。”胡廣敏說,在轉型過程中,他始終緊盯紡織行業技術最前沿,先后聘請中國工程院季國標、蔣士成、姚穆3名院士擔任技術顧問,聘請周家村擔任總工程師,用事業和發展吸引人才專職或兼職加入科技創新中,目前公司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00余人,擁有省、市首席技師各2人,引進“兩院”院士3人,長江學者1人,博士3人,碩士3人,形成了寶塔型人才梯隊。
為更好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,集團發揮以企業為主體、產學研互動、基于產業集群的行業聯合研發平臺優勢,不但內部重視技術研發,外部與中科院、中檢院、東華大學、韓國等3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結合,先后建成省級院士工作站、省級工程實驗室等8個省級科研平臺,被命名為國家殼聚糖生物質新材料研發生產基地,舉辦了中國工程院純殼聚糖纖維產業化工程化前景專題研討會、中國紡織行業高峰論壇,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臺支撐。
“目前我國在新材料領域還很落后,特別是生物紡織材料,這是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。”胡廣敏說,從棉紡到新材料再到產業應用,海斯摩爾用6年時間完成三級跳,但目前主要輸出產品還是原材料纖維。
為此,企業規劃了海斯摩爾科技園,決定以新材料為核心拓展上下游產業鏈產品開發。目前集團擁有千噸級殼聚糖纖維全流程、自動化的全套系統工程化裝備;擁有國際、國內領先水平的微生物、化學、物理實驗室;擁有經德國TUV公司認證達到萬級醫療用標準的GMP紡絲車間;擁有全產業鏈產品開發所需制條、紡紗等后道精深加工設備及染色、織造、成品制作的合作工廠及商業運營機構。從原料提取到紡絲、短纖成條、紡紗、織造、染色、終端產品,能夠形成完整的產業鏈。
“只有纖維與產品、品牌創新疊加,才能提升中國紡織業整體水平。”胡廣敏說,希望通過產業聯盟,形成一個生物材料企業聚集的產業集群,真正走出一條紡織業的“藍色之路”。